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洛阳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
政策文号:洛政办〔2022〕67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洛阳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洛政办〔2022〕6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加快推进洛阳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2022年8月25日 加快推进洛阳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8〕1 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洛阳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82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1〕106号)及《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率先建成气象强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洛政〔2021〕37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对城市化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生产生活、精细化治理、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水平,为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重振洛阳辉煌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筑牢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着力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升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避险能力。2. 坚持需求导向,融入发展。立足洛阳实际,突出“+气象”理念,气象服务主动融入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及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创建,气象信息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应用,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3.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对标全国先进,把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大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城市气象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强城市气象服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4. 坚持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与深化气象改革、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气象资源,提升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5. 坚持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强化与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充分聚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形成推动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布局科学、立体精密、智慧协同的气象观测网,城区地面气象观测空间布局提高到5公里以内,重点区域提高到3公里以内,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暴雨、强对流实现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预警,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45分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急责任人覆盖率达到100%。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显著增强,预警信号精细到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高影响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赋能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二、主要任务(一)提升城市安全气象保障能力1. 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隐患排查。完成洛阳市区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摸清各类风险点、隐患点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形成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立洛阳市区动态气象防灾减灾数据,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2. 提升城市立体协同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在风险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工程周边地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和观测要素,实现自动气象站街道全覆盖。建立以双偏振天气雷达网和大气垂直廓线探测为核心的多系统协同观测业务,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捕捉能力;开展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社会化气象观测与服务,推进发展“泛在感知”的社会化智慧气象观测,实现一体化多要素、多圈层城市气象实况监测业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 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智能数字化预报业务系统的引进和本地化应用,构建城市一体化、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警体系,融合高精度的多源观测和模式预报资料,建立空间分辨率1公里,0-12小时更新频次不低于1小时,0-2小时更新频次10分钟的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基于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开展天气雷达回波外推技术应用研究,开展中心城区分区预报预警业务,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精细到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4. 提升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继续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分级别、分区域、分时段、分用户发布,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快速、精准、靶向发布和面向全城市民的快速覆盖能力。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社会媒体预警信息即时共享机制和渠道,依托其他部门同步转、社会媒体协同播,提升预警信息快速传播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5. 健全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具有制度约束力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基层社区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面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直通式报告机制。推动全科自然灾害多元合一,继续加强打造覆盖全面、一专多能、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联合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级各有关部门)(二)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6. 加强城市内涝气象服务。市、区两级应急、城管、水利、住建、气象部门加强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重点区域的暴雨诱发城市内涝影响评估模型,完善暴雨内涝气象风险“灾前预估、灾中预警、灾后检验”服务流程和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提供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高城市积水应急处置效率。为实现风险预警、精准治理和智慧防汛提供决策支撑。(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气象局)7. 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聚焦暴雨、大风、雷电、大雾、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水利、电力、燃气、通讯、应急、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气象条件对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的影响,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开展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开展极端天气灾害对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等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国网洛阳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8. 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顺应气候规律,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及热岛综合分析,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布局等提供支撑。推进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开发园区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构建“+气象”服务新模式融入城市生产生活9. 加强城市建设气象服务。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将灾害性天气风险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城市建设风险、城市运行风险形成的隐患清单相互匹配,综合分析灾害性天气对城市房屋与建筑领域的影响。推进开展深基坑开挖、大型塔吊施工、大型构筑物吊装等气象高敏感工程建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城市管理局)10. 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气象服务。推进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桥隧、重要枢纽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开发城市雪亮工程摄像头等图像识别天气要素技术应用,开发城市道路低能见度、道路结冰、路面湿滑,城市桥梁大风、大雾、结冰、隧道口积水,游船、游艇等交通方式,高铁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探索建立城市一体化联合交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和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11. 加强城市旅游气象服务。围绕“盛世隋唐”“黄河文化”“伏牛山水”“国花牡丹”和“工业遗产”等旅游品牌,构建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体系,融合实景观测和多行业数据,形成城市旅游天气地图,发展全域、全天候气象旅游服务,赋能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气象局)12. 加强城市康养气象服务。挖掘气候资源,建立生态气候舒适度监测评估,研发气候康养评价指标,推动气象服务与康养深度融合,开展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认定。开展气象高敏感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气象影响研究,联合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气象风险服务和效果评估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四)气象服务助力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建设13.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服务体系。围绕黄河洛阳段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布局,提升黄河南岸生态涵养区、小浪底库区、绿色矿山、伊洛河流域等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及气象信息综合平台,建立健全气象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相关县区人民政府)14. 加强城市生态气象服务。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持续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潜势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服务。探索开展园林城市生态气象效应评估和城市(群)生态绿化建设碳汇效益评估。探索为城市节能减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及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五)提升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15. 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根据不同重大活动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建立分类分级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分类制定前期筹备、测试演练、实战运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工作流程;分级建立联合会商、加密观测、产品签发、风险处置、宣传科普等重要环节工作规范。遵循“一活动一方案”原则,逐步建立完备的重大活动气象应急预案,为重大活动提供明晰的决策依据。(责任单位:市节会服务中心、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级各有关部门)16. 提升重大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建立政府主导的跨区域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作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和指挥流程,明确前方指挥和后方技术保障职责分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作业阵地、作业队伍、作业指挥平台等能力储备,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完成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地面作业装备信息化、自动化、安全化升级。建立智能精准、定量评估的一体化作业指挥业务系统。优化作业站点布局,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水源涵养和重大活动保障能力。依托中部区域高性能增雨飞机和万安山通用机场,建设作业飞机驻地专业保障设施,形成飞机作业省市协作机制。探索开展大型无人机作业,布设聚能空气炮等新型作业装备,破除空域瓶颈。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的运输、存储、使用、回收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六)提升城市气象服务科技支撑水平17. 加强城市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强气象业务应用系统集约化建设,推进服务、业务系统在政务云平台和省级气象云平台部署,建设基于全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洛阳市气象业务中台,形成“云+端”业务新模式。加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信息网络安全规定,提高气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18. 强化城市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联合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应用科技攻关和标准研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组建城市气象服务专家组,加强对城市气象业务服务的指导。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气象服务技能培训,加大城市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夯实人才基础,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三、工程项目(一)洛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加快推进洛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在2022年底前高质量建成并投入试用。各县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在2022年完成立项,已立项建设的完成主体工程。市县两级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在2023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级各有关部门)(二)洛阳城市精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地理信息先进技术,以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和应急联动、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建设多尺度气象遥感数据融合系统、城市内涝防灾减灾服务系统、城市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健康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以及能源气象服务系统等,为智慧城市、数字洛阳、国家安全风险示范城市等信息化平台提供动态升级的高质量气象插件服务。构建重大活动、重大工程以及农业、牡丹产业、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地铁、航空、物流、旅游、电力、水库等场景气象服务系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三)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依托9个县区气象站和洛阳天气雷达站,以颠覆式创意,建设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科研、绿色、低碳、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惠民、便捷、广覆盖的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研学基地。大力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级各有关部门)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管理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市水利局局长、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洛阳市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负责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推进。(二)落实经费保障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多元化保障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合理安排预算,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三)强化科学管理健全促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规范有序发展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管理,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
河南洛阳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5-01-23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5-01-23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安县2024年度第七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14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安县2024年度第九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14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栾川县2024年度第二十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14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安县2024年度第十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14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安县2024年度第八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14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栾川县2024年度第十四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02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宜阳县2024年度第六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02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宜阳县2024年度第十五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02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汝阳县2024年度第六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02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汝阳县2024年度第五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批复
2025-01-02
河南洛阳产业园区
-
洛阳经济开发区
河南-洛阳-洛龙区
-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河南-洛阳-伊川县
-
中央新影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园
河南-洛阳-涧西区
-
涧西晶澳光伏产业园
河南-洛阳-涧西区
-
涧西瑞格尔科技园
河南-洛阳-涧西区
-
涧西银昆科技园
河南-洛阳-涧西区
河南洛阳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河南洛阳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