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政策
发布部门:安阳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4日
政策文号:安政办〔2017〕68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安政办〔2017〕68号
安政办〔2017〕6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新兴产业高起点、高速度、高品质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加速转换,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41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群式发展为主要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为依托,以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完善产业上下游协作和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新兴产品市场应用,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培育建成一批带动能力突出、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相结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市市场空间、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载体支撑、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市场化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坚持规划引领与梯次推进相结合。综合考虑各地产业基础支撑、区域功能定位和集群覆盖半径,统筹规划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坚持长短结合,近期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和现有产品市场拓展,中期重点促进新兴产业集群与现有优势产业集群融合互动发展,长期重点构建和释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坚持龙头带动与集群发展相结合。按照同类+关联产品集聚、整机+零部件集聚、制造+服务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找准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招大引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选择最具发展条件、最具突破可能、最具牵引作用的领域集中发力,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竞争优势,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跃升,加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开放合作与融合创新相结合。加快构建引进人才、技术、成果的新渠道、新机制,加大核心关键项目和集群项目招商力度,通过引进增量、提升存量,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三)产业选择。按照《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发展要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眼战略需求和前沿先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重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高端合金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等10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新兴金融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健康服务、数字创意等8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构建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的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省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千亿级规模,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河南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二、发展重点(一)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 1.智能制造装备。突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和增材制造,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突破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重点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柔性智能机床、强力超硬磨削中心、数控随动磨床等高档数控机床,推动火炬研发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产业集群。先进机器人和增材制造。突破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精密轴承等功能部件制造技术,加强系统集成创新,积极引进优势机器人本体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焊接、喷涂、搬运、码垛、巡检等工业机器人,防爆、消防、深潜、救援等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家政等服务机器人。引进、培育3D打印优势企业,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积极开发激光器、振镜、工艺软件等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加快在金属增材制造和非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品。重点培育文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通用航空制造。以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安阳航空产业“一区三园”(即安阳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航空教育与科技研发园、林州航空运动与航空旅游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吸引一批通航制造、运营、融资租赁等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航空教育与科技研发园重点发展农用无人机、无人机发动机、小型载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航空植保专用药剂等,积极培育发展工业级无人机,引进、培育整机研发制造企业。安阳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直升机、轻型飞机等整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飞机精密零部件制造、航空物流系统及设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发展通用航空整机平台和配套产品,不断扩大全市通用航空制造产业规模。重点培育北关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高新区、汤阴县产业集群。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30亿元,努力将我市建成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牵头单位:市航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3.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电子级玻璃纤维、电子铜材、引线框架、抛磨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积极引进和培育纳米电子材料、新型电子陶瓷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积极引进发展高强度超薄盖板玻璃原片及盖板玻璃、智能硬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建成国内重大的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林州市、龙安区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发展智能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自助终端和通用芯片、信息通信设备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骨干企业布局建设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4.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型车用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生产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充分利用我市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用钢等生产优势,引进培育新能源整车及配套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实验平台,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推动现有商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推动整车骨干企业与互联网、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展主控电脑、摄像及识别、雷达系统、夜视系统、高精度定位、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培育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内黄县、林州市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基地。关键零部件。突破动力电池、新型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强的动力电池,引进开发高效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专用机电耦合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高电池、电机、电控集成能力,重点培育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林州市、高新区等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5.新能源装备。突出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和储能电池,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5亿元,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风电装备。以整机产品配套为重点,积极发展系列风机、变频装置、控制器、齿轮箱、双馈式与直趋式发电机、各类轴承、液压控制系统、润滑成套设备、主轴、轮毂、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塔杆、风力发电机转子叶片、并网逆转变控系统、输配电设备等,提高风电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加快培育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太阳能装备。突出新能源开发转化和装备制造两大重点,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关键材料、晶硅及非晶硅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件,积极发展太阳跟踪装置及控制系统、逆变器、高效储能电池等光伏系统及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形成太阳能发电装备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点培育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储能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突破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铅酸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强化引进合作,建设龙安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铅酸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安阳供电公司。6.生物医药。依托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园、内黄县产业集聚区中医诊疗康复设备产业园等集聚优势和基础条件,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突出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化学创新药。加快发展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和国外专利到期仿制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仿创结合、系统集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新型药物。加大甾体激素、抗癌、抗生素类原料药和制剂等产品深度研发和产业化。聚集引进与产业链相关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和技术,建立特色原料药研发生产基地,占领原料药和制剂高端市场。 现代中药。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化建设,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应用,挖掘经典名方,发展中药成分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开发中药新药,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生物技术药。鼓励发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和微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支持中农颖泰天蚕素抗菌肽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高端医疗器械。引进发展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疗设备,发展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内黄县引进康复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快中医康复设备产业园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7.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支持安阳市新型化工产业园等新型化工园区建设,到2020年,产业规模力争实现10亿元,努力建成聚酯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引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柔性显示等深加工产品。聚酯新材料、表面活性剂、超高分子材料、绝热材料、合成洗涤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药用化工材料、各类助剂等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培育文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发挥煤制乙二醇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甲醇装置联产改造,形成一定规模的乙二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性能聚酯、聚酯多元醇、聚酯型聚氨酯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安化集团等聚酯新材料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8.高端合金材料。突出发展高端铝合金和其他金属合金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高端铝合金材料。支持骨干企业与优势铝加工及终端用户企业合作,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轨道车辆、容器罐体用中厚板,汽车轮毂、航空、钎焊板用薄板,积极引进发展超导电缆、电子信息铝材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林州市等产业集群。其他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汽车用镁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含高延性冷扎带肋钢筋)、铝合金、粉末冶金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特种钢材重点发展超高强钢、模具钢、不锈钢、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制造用钢、高性能船板用钢、齿轮钢、螺栓钢、高温合金、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等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培育形成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等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9.物联网。依托安阳国际物流港“运的易”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河南卓逾物流公司“八挂来网”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培育物联网平台示范试点。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构建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形成文峰区等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10.节能环保。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高效节能设备、先进环保、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培育一批集技术集成、设备制造与工程施工于一体的骨干企业。加快新型环保设备制造项目引进。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非晶变压器、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冷热电三连供电机组、高效空气能用节能压缩机、高效换热器、清洁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装备,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环保建材、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打造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等产业集群。 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提升水污染治理装备、城市垃圾回收处理装备成套能力,积极发展高效膜材料及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生物滤料及填料等环保材料,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加快源头预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焦化、石化、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实现绿色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加快形成林州市、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再生资源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动力蓄电池和铅酸蓄电池、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成套装备和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重点培育龙安区、林州市、殷都区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开展环保节能服务。推行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加快形成节能服务产业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提供专业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检测、培训咨询等专业化节能服务,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二)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 1.现代物流。突出发展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建成区域重要的冷链物流服务基地、多式联运中心。 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生鲜及速冻食品、农产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特色冷链物流,推动建设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内黄果蔬城、众品冷链物流基地、国药控股安阳医药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拓展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冷链物流的上、中、下游的顺畅衔接,建成集冷链运输、城乡冷链配送、跨区域中转换装、质量检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汤阴县、内黄县、北关区、龙安区等产业集群。 多式联运。推进安阳机场和晋豫鲁铁路通道各联络线、专用线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与铁路干线的衔接;加速安阳机场和航空产业园及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打造豫北地区空中走廊;积极推进与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和连云港的战略合作,努力构建多式联运物流集群。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航办、郑州铁路局安阳车务段。 2.新兴金融服务业。突出发展新生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和跨境金融,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建成和区域性中心强市相适应的新兴金融服务中心。 新生金融。重点培育和吸引集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商业保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企业,加快组建民营银行、寿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法人机构,繁荣各类基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积极引进和支持设立征信服务机构,通过创造、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引导支持各类信用信息开发和信用产品、信用服务创新,促进信用服务业较快发展。构建基于信用大数据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发展众筹、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移动金融。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建设移动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在线支付、手机银行、手机信用服务等移动金融。 跨境金融。积极探索跨境人民币使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等政策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离岸结算、海外并购、出口信贷和保险、设备租赁等跨境金融业务,打造内陆金融开放高地。 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人行安阳市中心支行、安阳银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3.云计算大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生产流通和应用服务,到2020年,力争产业园吸引入驻企业600家,实现产值30亿元,建成全省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云计算服务。推进大型数据中心集中布局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知名企业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在安阳落户,支持发展公共云和行业云服务,建设高新区绿色大型数据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交易中心,围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交易、安全等全流程,加快发展大数据软件、硬件、内容、信息技术基础产品等,大力培育和引进大数据加工服务企业,培育文峰区等大数据产业集群。大数据应用服务。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发展大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等,引进、培育数据服务和运营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网信办、市通管办。4.服务外包。优先培育和发展工业设计研发、云计算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支持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电子商务园区、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等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5亿美元。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和领域。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性服务外包展会、洽谈会,努力扩大科技、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规模;积极承接软件技术服务、工业工程设计等在岸和离岸外包业务;鼓励在安阳的金融保险机构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金融在岸外包业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外包形态延伸,推动我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5.专业服务业。突出发展会展服务,到2020年,产业规模有重大突破。科技服务。积极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双休双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创业服务中心、863科技企业孵化器、安阳市综合检测基地暨国家铁合金钢铁制品质检中心等建设,积极引入省级质检中心、市检测中心、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市棉花及纤维制品监督检验所等质检机构入驻中心,不断扩大中心规模。重点培育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林州市等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集群。中介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知名高端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等行业,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开拓资产重组、融资引资、国际商事等法律服务领域,壮大投资、工程、管理等咨询服务规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跨区域业务拓展能力。支持市内企业承接跨境业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会展服务。推进城市会展业发展,培育形成全国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加快展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展会,不断提升展会水平,推动我市发展成为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中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质监局。 6.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到2020年,网络零售额超过500亿元,跨境B2C电子商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省内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综合园区,建设集全球物流、通关服务、保税仓储、综合监管、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体。加强铁路口岸、指定口岸查验场(口岸)建设,针对进口重点敏感产品的风险特点,不断加强检验检疫监管能力,促进贸易便利化。普及跨境电商应用,多渠道引进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培养机制,满足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渠道,鼓励传统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网上商城、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支持专业网络零售服务商面向网商和传统企业,提供网店装修、网络整体营销、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外包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网络零售龙头企业。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办)、安阳海关、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7.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突出发展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和基因育种,到2020年,成为省内重要的基因技术应用基地。在基因检测方面,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推动基因检测在疾病筛查和诊断领域广泛应用。在精准医疗方面,运用基因技术开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生物育种。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转基因工程育种、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基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研发优势,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扩大农作物基因测序、杂交育种规模,加快形成小麦、玉米、花生、牛、猪、鸡等大宗农畜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规模和市场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打造全国棉花、玉米、小麦、谷子育种及其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农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8.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突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相关产业的企业。动漫游戏。重点发展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应用动漫及衍生品,推动、引进动漫设计、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研究及应用,引导我市动漫企业成长与发展,并逐步实现动漫产业的园区化发展。 数字内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视听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和文化艺术产品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数字印刷出版龙头企业,在有声读物、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领域形成一批数字内容精品和品牌。创意设计。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制作、影视制作、工业设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创意设计,推动创意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品牌打造深度融合。在培育我市创意设计企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打造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改革发展办;配合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安阳广播电视台、安阳日报社。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集聚支撑能力。推动各县(市、区)优化产业布局,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新兴制造业产业园区,依托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和专业园区规划发展新兴服务业产业园区,并在用地指标等方面倾斜支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在园区集聚。支持园区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人才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提升集群发展支撑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的推进思路,建立总投资规模超5亿的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宽带网络等要素资源,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通管办。(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支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对符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创新平台,积极争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市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将10+8新兴产业纳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四)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整机制造企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和标准,提升产业辐射和带动能力。实施中小企业提速发展工程,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落实国家和市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向“专精特优”发展。实施平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服务外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平台型企业扩大应用市场,加大创业投资、研发设计、技术标准等方面支持力度,迅速做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五)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对引进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业态模式新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对引进落户的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内外优秀人才及其团队,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市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新兴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中央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券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和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金融租赁、绿色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四、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重大问题,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领导,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涉及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其中牵头部门要会同重点县(市、区)、重点园区、行业协会,共同组成专业团队,加快开展分析研判、招商谋划、项目推进等工作。(二)强化市县区联动。新兴产业集群牵头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年专项方案,完善细化政策措施,按年度滚动实施。各有关县(市、区)是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和三年专项方案确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三)加强统计考核。市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新兴产业集群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分析报告。强化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督导检查,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价,对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对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安阳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陈志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刘建发副市长袁勇副市长唐献泰副市长田海涛副市长成员:高用文市政府秘书长郭虎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于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安阳广播电视台台长徐鸿云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杨奇才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主任(局长)王爱宏市教育局局长路玉军市科技局局长彭水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张双献市民政局局长李建军市司法局局长王俊岭市财政局局长郜军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现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恒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调研员李亚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国宏市水利局局长、市南水北调办主任马天福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局长任法香市林业局局长牛瑞庆市商务局局长薛文明市文广新局局长王永斌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郭聚法市体育局局长、市航办副主任杜毅市统计局局长史景山市旅游局局长郑惠国市政府国资委主任李争鸣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传银市工商局局长乔金付市质监局局长靳水成市信息中心主任张卫东安阳日报社社长张会岭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程乐园安阳供电公司总经理王家进人行安阳市中心支行行长茹剑安阳银监分局副局长李庆霞安阳海关关长姚远安阳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市通管办常务副主任王红兵郑州铁路局安阳车务段站长王宝玉林州市市长王红兵安阳县县长王辉内黄县县长贾晓军汤阴县县长杜建勋文峰区区长李现江殷都区区长李富生北关区区长李可龙安区区长牛福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马峰梅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主任王晓萌市网信办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杨奇才兼任办公室主任。
安政办〔2017〕6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新兴产业高起点、高速度、高品质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加速转换,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41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群式发展为主要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为依托,以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完善产业上下游协作和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新兴产品市场应用,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培育建成一批带动能力突出、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相结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市市场空间、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载体支撑、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市场化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坚持规划引领与梯次推进相结合。综合考虑各地产业基础支撑、区域功能定位和集群覆盖半径,统筹规划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坚持长短结合,近期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和现有产品市场拓展,中期重点促进新兴产业集群与现有优势产业集群融合互动发展,长期重点构建和释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坚持龙头带动与集群发展相结合。按照同类+关联产品集聚、整机+零部件集聚、制造+服务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找准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招大引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选择最具发展条件、最具突破可能、最具牵引作用的领域集中发力,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竞争优势,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跃升,加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开放合作与融合创新相结合。加快构建引进人才、技术、成果的新渠道、新机制,加大核心关键项目和集群项目招商力度,通过引进增量、提升存量,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三)产业选择。按照《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发展要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眼战略需求和前沿先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重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高端合金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等10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新兴金融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健康服务、数字创意等8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构建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的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省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千亿级规模,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河南省转型升级示范区。二、发展重点(一)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 1.智能制造装备。突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和增材制造,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突破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重点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柔性智能机床、强力超硬磨削中心、数控随动磨床等高档数控机床,推动火炬研发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产业集群。先进机器人和增材制造。突破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精密轴承等功能部件制造技术,加强系统集成创新,积极引进优势机器人本体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焊接、喷涂、搬运、码垛、巡检等工业机器人,防爆、消防、深潜、救援等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家政等服务机器人。引进、培育3D打印优势企业,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积极开发激光器、振镜、工艺软件等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加快在金属增材制造和非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品。重点培育文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通用航空制造。以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安阳航空产业“一区三园”(即安阳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航空教育与科技研发园、林州航空运动与航空旅游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吸引一批通航制造、运营、融资租赁等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航空教育与科技研发园重点发展农用无人机、无人机发动机、小型载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航空植保专用药剂等,积极培育发展工业级无人机,引进、培育整机研发制造企业。安阳航空产业园重点发展直升机、轻型飞机等整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飞机精密零部件制造、航空物流系统及设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发展通用航空整机平台和配套产品,不断扩大全市通用航空制造产业规模。重点培育北关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高新区、汤阴县产业集群。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30亿元,努力将我市建成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牵头单位:市航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3.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电子级玻璃纤维、电子铜材、引线框架、抛磨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积极引进和培育纳米电子材料、新型电子陶瓷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积极引进发展高强度超薄盖板玻璃原片及盖板玻璃、智能硬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建成国内重大的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林州市、龙安区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发展智能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自助终端和通用芯片、信息通信设备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骨干企业布局建设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4.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型车用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生产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充分利用我市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用钢等生产优势,引进培育新能源整车及配套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实验平台,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推动现有商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推动整车骨干企业与互联网、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展主控电脑、摄像及识别、雷达系统、夜视系统、高精度定位、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培育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内黄县、林州市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基地。关键零部件。突破动力电池、新型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强的动力电池,引进开发高效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专用机电耦合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高电池、电机、电控集成能力,重点培育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林州市、高新区等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5.新能源装备。突出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和储能电池,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5亿元,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风电装备。以整机产品配套为重点,积极发展系列风机、变频装置、控制器、齿轮箱、双馈式与直趋式发电机、各类轴承、液压控制系统、润滑成套设备、主轴、轮毂、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塔杆、风力发电机转子叶片、并网逆转变控系统、输配电设备等,提高风电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加快培育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太阳能装备。突出新能源开发转化和装备制造两大重点,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关键材料、晶硅及非晶硅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件,积极发展太阳跟踪装置及控制系统、逆变器、高效储能电池等光伏系统及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形成太阳能发电装备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点培育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储能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突破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铅酸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强化引进合作,建设龙安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铅酸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安阳供电公司。6.生物医药。依托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园、内黄县产业集聚区中医诊疗康复设备产业园等集聚优势和基础条件,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突出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化学创新药。加快发展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和国外专利到期仿制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仿创结合、系统集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新型药物。加大甾体激素、抗癌、抗生素类原料药和制剂等产品深度研发和产业化。聚集引进与产业链相关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和技术,建立特色原料药研发生产基地,占领原料药和制剂高端市场。 现代中药。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化建设,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应用,挖掘经典名方,发展中药成分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开发中药新药,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生物技术药。鼓励发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和微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支持中农颖泰天蚕素抗菌肽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高端医疗器械。引进发展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疗设备,发展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内黄县引进康复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快中医康复设备产业园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7.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支持安阳市新型化工产业园等新型化工园区建设,到2020年,产业规模力争实现10亿元,努力建成聚酯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引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柔性显示等深加工产品。聚酯新材料、表面活性剂、超高分子材料、绝热材料、合成洗涤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药用化工材料、各类助剂等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培育文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发挥煤制乙二醇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甲醇装置联产改造,形成一定规模的乙二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性能聚酯、聚酯多元醇、聚酯型聚氨酯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安化集团等聚酯新材料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8.高端合金材料。突出发展高端铝合金和其他金属合金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高端铝合金材料。支持骨干企业与优势铝加工及终端用户企业合作,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轨道车辆、容器罐体用中厚板,汽车轮毂、航空、钎焊板用薄板,积极引进发展超导电缆、电子信息铝材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林州市等产业集群。其他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汽车用镁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含高延性冷扎带肋钢筋)、铝合金、粉末冶金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特种钢材重点发展超高强钢、模具钢、不锈钢、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制造用钢、高性能船板用钢、齿轮钢、螺栓钢、高温合金、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等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培育形成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等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9.物联网。依托安阳国际物流港“运的易”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河南卓逾物流公司“八挂来网”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培育物联网平台示范试点。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构建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形成文峰区等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10.节能环保。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高效节能设备、先进环保、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培育一批集技术集成、设备制造与工程施工于一体的骨干企业。加快新型环保设备制造项目引进。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非晶变压器、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冷热电三连供电机组、高效空气能用节能压缩机、高效换热器、清洁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装备,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环保建材、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打造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等产业集群。 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提升水污染治理装备、城市垃圾回收处理装备成套能力,积极发展高效膜材料及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生物滤料及填料等环保材料,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加快源头预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焦化、石化、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实现绿色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加快形成林州市、高新区等产业集群。再生资源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动力蓄电池和铅酸蓄电池、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成套装备和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重点培育龙安区、林州市、殷都区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开展环保节能服务。推行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加快形成节能服务产业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提供专业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检测、培训咨询等专业化节能服务,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二)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 1.现代物流。突出发展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建成区域重要的冷链物流服务基地、多式联运中心。 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生鲜及速冻食品、农产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特色冷链物流,推动建设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内黄果蔬城、众品冷链物流基地、国药控股安阳医药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拓展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冷链物流的上、中、下游的顺畅衔接,建成集冷链运输、城乡冷链配送、跨区域中转换装、质量检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汤阴县、内黄县、北关区、龙安区等产业集群。 多式联运。推进安阳机场和晋豫鲁铁路通道各联络线、专用线建设,加快物流园区与铁路干线的衔接;加速安阳机场和航空产业园及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打造豫北地区空中走廊;积极推进与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和连云港的战略合作,努力构建多式联运物流集群。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航办、郑州铁路局安阳车务段。 2.新兴金融服务业。突出发展新生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和跨境金融,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建成和区域性中心强市相适应的新兴金融服务中心。 新生金融。重点培育和吸引集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商业保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企业,加快组建民营银行、寿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法人机构,繁荣各类基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积极引进和支持设立征信服务机构,通过创造、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引导支持各类信用信息开发和信用产品、信用服务创新,促进信用服务业较快发展。构建基于信用大数据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发展众筹、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移动金融。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建设移动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在线支付、手机银行、手机信用服务等移动金融。 跨境金融。积极探索跨境人民币使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等政策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离岸结算、海外并购、出口信贷和保险、设备租赁等跨境金融业务,打造内陆金融开放高地。 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人行安阳市中心支行、安阳银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3.云计算大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生产流通和应用服务,到2020年,力争产业园吸引入驻企业600家,实现产值30亿元,建成全省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云计算服务。推进大型数据中心集中布局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知名企业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在安阳落户,支持发展公共云和行业云服务,建设高新区绿色大型数据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交易中心,围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交易、安全等全流程,加快发展大数据软件、硬件、内容、信息技术基础产品等,大力培育和引进大数据加工服务企业,培育文峰区等大数据产业集群。大数据应用服务。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发展大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等,引进、培育数据服务和运营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网信办、市通管办。4.服务外包。优先培育和发展工业设计研发、云计算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产品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支持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电子商务园区、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等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5亿美元。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和领域。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性服务外包展会、洽谈会,努力扩大科技、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规模;积极承接软件技术服务、工业工程设计等在岸和离岸外包业务;鼓励在安阳的金融保险机构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金融在岸外包业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外包形态延伸,推动我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5.专业服务业。突出发展会展服务,到2020年,产业规模有重大突破。科技服务。积极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双休双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创业服务中心、863科技企业孵化器、安阳市综合检测基地暨国家铁合金钢铁制品质检中心等建设,积极引入省级质检中心、市检测中心、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市棉花及纤维制品监督检验所等质检机构入驻中心,不断扩大中心规模。重点培育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林州市等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集群。中介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知名高端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等行业,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开拓资产重组、融资引资、国际商事等法律服务领域,壮大投资、工程、管理等咨询服务规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跨区域业务拓展能力。支持市内企业承接跨境业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会展服务。推进城市会展业发展,培育形成全国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加快展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展会,不断提升展会水平,推动我市发展成为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中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质监局。 6.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到2020年,网络零售额超过500亿元,跨境B2C电子商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省内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综合园区,建设集全球物流、通关服务、保税仓储、综合监管、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体。加强铁路口岸、指定口岸查验场(口岸)建设,针对进口重点敏感产品的风险特点,不断加强检验检疫监管能力,促进贸易便利化。普及跨境电商应用,多渠道引进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培养机制,满足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渠道,鼓励传统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网上商城、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支持专业网络零售服务商面向网商和传统企业,提供网店装修、网络整体营销、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外包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网络零售龙头企业。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办)、安阳海关、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7.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突出发展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和基因育种,到2020年,成为省内重要的基因技术应用基地。在基因检测方面,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推动基因检测在疾病筛查和诊断领域广泛应用。在精准医疗方面,运用基因技术开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生物育种。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转基因工程育种、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基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研发优势,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扩大农作物基因测序、杂交育种规模,加快形成小麦、玉米、花生、牛、猪、鸡等大宗农畜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规模和市场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打造全国棉花、玉米、小麦、谷子育种及其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农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8.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突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相关产业的企业。动漫游戏。重点发展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应用动漫及衍生品,推动、引进动漫设计、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研究及应用,引导我市动漫企业成长与发展,并逐步实现动漫产业的园区化发展。 数字内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视听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和文化艺术产品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数字印刷出版龙头企业,在有声读物、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领域形成一批数字内容精品和品牌。创意设计。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制作、影视制作、工业设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创意设计,推动创意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品牌打造深度融合。在培育我市创意设计企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打造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改革发展办;配合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安阳广播电视台、安阳日报社。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集聚支撑能力。推动各县(市、区)优化产业布局,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新兴制造业产业园区,依托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和专业园区规划发展新兴服务业产业园区,并在用地指标等方面倾斜支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在园区集聚。支持园区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人才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提升集群发展支撑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的推进思路,建立总投资规模超5亿的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宽带网络等要素资源,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通管办。(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支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对符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创新平台,积极争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市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将10+8新兴产业纳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四)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整机制造企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和标准,提升产业辐射和带动能力。实施中小企业提速发展工程,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落实国家和市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向“专精特优”发展。实施平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服务外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平台型企业扩大应用市场,加大创业投资、研发设计、技术标准等方面支持力度,迅速做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五)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对引进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业态模式新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对引进落户的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内外优秀人才及其团队,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市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新兴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中央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券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和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金融租赁、绿色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四、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重大问题,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领导,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涉及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其中牵头部门要会同重点县(市、区)、重点园区、行业协会,共同组成专业团队,加快开展分析研判、招商谋划、项目推进等工作。(二)强化市县区联动。新兴产业集群牵头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年专项方案,完善细化政策措施,按年度滚动实施。各有关县(市、区)是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和三年专项方案确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三)加强统计考核。市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新兴产业集群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分析报告。强化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督导检查,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价,对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对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安阳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陈志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刘建发副市长袁勇副市长唐献泰副市长田海涛副市长成员:高用文市政府秘书长郭虎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于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安阳广播电视台台长徐鸿云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杨奇才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主任(局长)王爱宏市教育局局长路玉军市科技局局长彭水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张双献市民政局局长李建军市司法局局长王俊岭市财政局局长郜军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现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恒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调研员李亚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国宏市水利局局长、市南水北调办主任马天福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局长任法香市林业局局长牛瑞庆市商务局局长薛文明市文广新局局长王永斌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郭聚法市体育局局长、市航办副主任杜毅市统计局局长史景山市旅游局局长郑惠国市政府国资委主任李争鸣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传银市工商局局长乔金付市质监局局长靳水成市信息中心主任张卫东安阳日报社社长张会岭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程乐园安阳供电公司总经理王家进人行安阳市中心支行行长茹剑安阳银监分局副局长李庆霞安阳海关关长姚远安阳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市通管办常务副主任王红兵郑州铁路局安阳车务段站长王宝玉林州市市长王红兵安阳县县长王辉内黄县县长贾晓军汤阴县县长杜建勋文峰区区长李现江殷都区区长李富生北关区区长李可龙安区区长牛福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马峰梅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主任王晓萌市网信办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杨奇才兼任办公室主任。
河南安阳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024-04-30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2024-04-07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3年度安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决定
2024-03-14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邮政快递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01-1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第七届安阳市市长质量奖的通报
2023-12-29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河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的通告
2023-11-14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3-10-31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支持文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3-09-13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红旗渠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的通告
2023-06-25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汽车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23-02-0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商标奖励办法的通知
2023-01-1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规划的通知
2023-01-13
河南安阳产业园区
-
安阳爱邦针织工业园
河南-安阳-文峰区
-
安阳百得工业园
河南-安阳-滑县
-
安阳定角工业区
河南-安阳-林州市
-
安阳河南华豫纺织工业园
河南-安阳-文峰区
-
安阳滑县白道口镇东工业区
河南-安阳-滑县
-
安阳滑县德众汽车产业园
河南-安阳-滑县
河南安阳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河南安阳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