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策
发布部门:信息补充中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0日
政策文号:安政〔2016〕2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政〔2016〕2号
安政〔201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4〕128号)和《安阳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以满足城市“菜篮子”供应,满足居民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等多元化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补充,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为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二、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的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到2017年,在城市周边建设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380万吨,确保城市供应。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产业体系完善、城市供应充裕、生态环境优美的“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基本形成,“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线路初具雏形,休闲农业园区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24年,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服务城区、辐射周边的“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区,基本建成三产融合、城乡互动、四化同步、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惠及三农的中原新型都市生态农业样板区。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发展重点。按照全市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保障供应、休闲观光、生态生活等服务城市功能,根据我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构建“2233”(即两圈、两岭、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做强蔬菜产业,做优休闲农业,打造我市都市生态农业新亮点。“两圈”即“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6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辐射圈”,“两岭”即北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南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三区”即殷商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带”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带、红旗渠休闲农业旅游带、黄河故道立体生态农业观光带。各县(市、区)要根据全市总体发展规划,紧扣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园区,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蔬菜、果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稳步提高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农业功能,重点发展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都市生态农业,形成不同的发展类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搞好园区建设,强化载体支撑。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休闲观光园)建设,逐步形成乡乡有示范园、县县有示范区的发展格局。严格园区建设标准,集成优化现代农业要素,积极引入现代组织方法和手段,着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智能化温棚、无土栽培技术、精准农业等技术,丰富园区特色功能,提升园区的综合效益。把园区发展与菜篮子工程结合起来,做强蔬菜产业,发展休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做到产业特色鲜明、产品优质安全、运营模式先进、设施装备优良、科技支撑有力、质量标准领先、功能效益明显,使之成为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亮点,示范引领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市每年新建、扩建现代农业园区30个,到2017年,各类园区数量达到160个,创建市级示范园区10个以上,园区规模达到90万亩;到2024年,园区数量达到200个以上,园区规模稳定在100万亩,创建市级示范园区50个以上。(三)拓展园区功能,打造精品线路。在突出“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强农业与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乡村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认领体验、科普教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休闲渔园等农业旅游景点,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按照“农游结合,以农促游,以游强农”,依据都市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游。“一环”即环城特色农业休闲游,“四线”即东线—农事活动体验游、南线—农业生态观光游、西线—休闲养生度假游、北线—殷商农耕文化游,“两组团”即红旗渠休闲观光农业游组团、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游组团。举办好西瓜节、草莓节、垂钓节、葡萄节、桃花节、红枣节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培育知名农业旅游品牌,丰富产品内涵,引导居民参与、体验农业生产,购买、消费特色农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四)培育新型主体,改进经营方式。围绕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努力造就一批现代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领办和建设园区,通过园区实现传统经营向企业经营的转变,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进一步完善提升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园区流转,有效满足园区建设需要,确保流转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农户。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深化园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积极鼓励园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现代化装备,逐步扩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园区集中打造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样板区。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减少资源约束对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五化”标准,以集成示范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为重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到2017年全市国家级标准园达到13个以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以安阳县永和镇全国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农牧结合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技术,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生态家园建设。到2017年,全市大中型沼气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水平,生态循环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监管水平。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登记)工作,切实加强认证后监管,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定、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活动,规范农药使用行为,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让广大市民放心采摘、购买、消费。以发展智慧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县级、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重点农业园区农业信息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以技术推广、病虫防治、土壤检测、农产品价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数据分析、价格信息、专家服务和电子商务系统。把传统农业与电商有机结合,打造安阳互联网+都市生态农业的新亮点,开启农业众筹新时代。 (六)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础支撑。围绕“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线路,结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项目选址,加快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节水农业项目、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生态水利设施工程项目,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强道路交通项目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架,干线公路、乡村道路、园区道路及农业生产道路为连接的交通网络。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带、南北岭绿化提升工程、太行山生态屏障景观提升工程、黄河故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等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都市生态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以内黄县果蔬商贸城等为中心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散地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零售网点,创新新型贸易方式和交易平台,完善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稳定、高效的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工作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制定政策,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领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园区规划、招商引资、日常管理等工作。(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市政府将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列入各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目标考评体系,加强考核奖惩。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下达县(市、区)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要求,通过观摩考评等不同方式,全面推进我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市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健全评选认定机制,对当年被评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市政府要进行命名、表彰。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鼓励和支持市级示范园区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予以奖励。同时,每年从我市征收的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和科技服务等体系,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政策保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制定服务、扶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农业局要做好牵头工作,指导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发展,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督促指导,加强对上级有关优惠政策的监督落实。市林业局负责林业类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市财政局负责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切实落实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的项目支持。加快组建市农业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并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制定全市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的贷款等金融支持力度,确保涉农金融贷款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新增贷款主要向“三农”倾斜。发展改革、水利、科技、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要从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国土资源、供电、金融、保险、税务等部门和单位要在用地、用电、贷款、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上向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倾斜。旅游部门做好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线路的宣传推介。畜牧、农机、扶贫、气象、农科院等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责,支持、服务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内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本地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指导重点园区制定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新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紧抓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生态补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的财政资金。现代农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要向都市生态农业倾斜。探索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林权等资源的资本化,以金融创新推动资源资本化,开展资本运作,为转型寻找新路径、新机制、新动力。2016年1月13日
安政〔201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4〕128号)和《安阳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以满足城市“菜篮子”供应,满足居民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等多元化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补充,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为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二、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的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到2017年,在城市周边建设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380万吨,确保城市供应。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产业体系完善、城市供应充裕、生态环境优美的“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基本形成,“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线路初具雏形,休闲农业园区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24年,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服务城区、辐射周边的“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区,基本建成三产融合、城乡互动、四化同步、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惠及三农的中原新型都市生态农业样板区。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发展重点。按照全市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保障供应、休闲观光、生态生活等服务城市功能,根据我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构建“2233”(即两圈、两岭、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做强蔬菜产业,做优休闲农业,打造我市都市生态农业新亮点。“两圈”即“3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核心圈”、“60分钟都市生态农业辐射圈”,“两岭”即北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南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三区”即殷商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带”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带、红旗渠休闲农业旅游带、黄河故道立体生态农业观光带。各县(市、区)要根据全市总体发展规划,紧扣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园区,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蔬菜、果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稳步提高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农业功能,重点发展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都市生态农业,形成不同的发展类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搞好园区建设,强化载体支撑。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休闲观光园)建设,逐步形成乡乡有示范园、县县有示范区的发展格局。严格园区建设标准,集成优化现代农业要素,积极引入现代组织方法和手段,着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智能化温棚、无土栽培技术、精准农业等技术,丰富园区特色功能,提升园区的综合效益。把园区发展与菜篮子工程结合起来,做强蔬菜产业,发展休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做到产业特色鲜明、产品优质安全、运营模式先进、设施装备优良、科技支撑有力、质量标准领先、功能效益明显,使之成为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亮点,示范引领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市每年新建、扩建现代农业园区30个,到2017年,各类园区数量达到160个,创建市级示范园区10个以上,园区规模达到90万亩;到2024年,园区数量达到200个以上,园区规模稳定在100万亩,创建市级示范园区50个以上。(三)拓展园区功能,打造精品线路。在突出“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强农业与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乡村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认领体验、科普教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休闲渔园等农业旅游景点,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按照“农游结合,以农促游,以游强农”,依据都市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游。“一环”即环城特色农业休闲游,“四线”即东线—农事活动体验游、南线—农业生态观光游、西线—休闲养生度假游、北线—殷商农耕文化游,“两组团”即红旗渠休闲观光农业游组团、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游组团。举办好西瓜节、草莓节、垂钓节、葡萄节、桃花节、红枣节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培育知名农业旅游品牌,丰富产品内涵,引导居民参与、体验农业生产,购买、消费特色农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四)培育新型主体,改进经营方式。围绕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努力造就一批现代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领办和建设园区,通过园区实现传统经营向企业经营的转变,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进一步完善提升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园区流转,有效满足园区建设需要,确保流转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农户。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深化园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积极鼓励园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现代化装备,逐步扩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园区集中打造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样板区。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减少资源约束对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五化”标准,以集成示范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为重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到2017年全市国家级标准园达到13个以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以安阳县永和镇全国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农牧结合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技术,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生态家园建设。到2017年,全市大中型沼气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水平,生态循环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监管水平。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登记)工作,切实加强认证后监管,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定、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活动,规范农药使用行为,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让广大市民放心采摘、购买、消费。以发展智慧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县级、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重点农业园区农业信息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以技术推广、病虫防治、土壤检测、农产品价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数据分析、价格信息、专家服务和电子商务系统。把传统农业与电商有机结合,打造安阳互联网+都市生态农业的新亮点,开启农业众筹新时代。 (六)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础支撑。围绕“一环四线两组团”都市生态农业线路,结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项目选址,加快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节水农业项目、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生态水利设施工程项目,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强道路交通项目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架,干线公路、乡村道路、园区道路及农业生产道路为连接的交通网络。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带、南北岭绿化提升工程、太行山生态屏障景观提升工程、黄河故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等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都市生态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以内黄县果蔬商贸城等为中心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散地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零售网点,创新新型贸易方式和交易平台,完善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稳定、高效的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工作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制定政策,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领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园区规划、招商引资、日常管理等工作。(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市政府将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列入各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目标考评体系,加强考核奖惩。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下达县(市、区)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要求,通过观摩考评等不同方式,全面推进我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市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健全评选认定机制,对当年被评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市政府要进行命名、表彰。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鼓励和支持市级示范园区争创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予以奖励。同时,每年从我市征收的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和科技服务等体系,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政策保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制定服务、扶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农业局要做好牵头工作,指导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发展,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督促指导,加强对上级有关优惠政策的监督落实。市林业局负责林业类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市财政局负责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切实落实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的项目支持。加快组建市农业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并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制定全市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的贷款等金融支持力度,确保涉农金融贷款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新增贷款主要向“三农”倾斜。发展改革、水利、科技、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要从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国土资源、供电、金融、保险、税务等部门和单位要在用地、用电、贷款、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上向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倾斜。旅游部门做好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线路的宣传推介。畜牧、农机、扶贫、气象、农科院等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责,支持、服务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内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本地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指导重点园区制定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新项目;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紧抓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生态补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的财政资金。现代农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要向都市生态农业倾斜。探索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林权等资源的资本化,以金融创新推动资源资本化,开展资本运作,为转型寻找新路径、新机制、新动力。2016年1月13日
河南安阳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024-04-30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
2024-04-07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3年度安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决定
2024-03-14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邮政快递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01-1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第七届安阳市市长质量奖的通报
2023-12-29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河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的通告
2023-11-14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3-10-31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支持文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3-09-13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红旗渠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的通告
2023-06-25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汽车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23-02-0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商标奖励办法的通知
2023-01-16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规划的通知
2023-01-13
河南安阳产业园区
-
安阳爱邦针织工业园
河南-安阳-文峰区
-
安阳百得工业园
河南-安阳-滑县
-
安阳定角工业区
河南-安阳-林州市
-
安阳河南华豫纺织工业园
河南-安阳-文峰区
-
安阳滑县白道口镇东工业区
河南-安阳-滑县
-
安阳滑县德众汽车产业园
河南-安阳-滑县
河南安阳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河南安阳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